2025年11月6-7日,以“数智赋能·融合创新——探索研究生教育AI+新形态”为主题的2025研究生数智教育大会在杭州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由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支持,汇聚了来自全国约360所院校的1000余名代表。会议旨在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打造人工智能与研究生教育结合的创新高地,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大局。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怀春,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树锋,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峰,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立忠,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长杨宗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王战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吴江浩,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大鹏等院士、高校校领导、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陈子辰主持。

吴怀春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数智技术赋能研究生教育模式变革,坚持正确方向、深化融合创新、优化资源供给,推动研究生教育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贡献。

陈峰指出,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支柱,研究生教育正在全面拥抱智能数字化转型,当前,浙江省正在系统实施“人工智能+”等赋能行动,全省域要努力实现学科的融合发展和人才的跨界成长,使“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王立忠指出,推动数字时代的教育革新,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课题和发展机遇,浙江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关于教育数字化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创新发展的路径模式,从战略需求适配、学科前瞻布局、赋能要素汇聚三方面,全力打造人工智能赋能教科人一体化的高水平人工智能及交叉人才培养体系,为学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开幕式上举行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数智教育管理委员会”揭牌仪式,该委员会由原“信息管理委员会”更名而来,秘书处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时还组织了大会论文成果、AI创新课程证书颁发仪式,这标志着学会将更加聚焦研究生数字教育新形态,系统性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数字化变革。

为推动人工智能工具合理赋能科研创新,保障研究生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与实践成果,大会期间,学会数智教育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与实践成果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倡议书》。倡议书凝聚了研究生教育实践中的共识与智慧,是指导人工智能在学术研究中规范应用的重要指南,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术研究的深度融合与健康发展。

根据议程,上午由杨卫、张平文、吴江浩作主旨报告,由浙江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夏群科主持。
杨卫院士以《数智时代的研究生教育》为题,深刻阐述了中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强国的挑战与路径。杨卫指出,数智技术是推动范式创新、实现从“做大”到“做强”跨越的关键驱动力,随着“数智”无人机集群、高性能人形机器人、AI赋能艺术创作与工业软件研发等新兴技术与数智深度融合,催生了颠覆性成果并重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杨卫强调,面向数智时代,研究生教育应关注竞争力、持续力和领导力三个层次的境界提升,以支撑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张平文院士以《数智赋能研究生教育——数智武大(研究生篇)》为题,介绍了武汉大学以数智评价为牵引,精准诊断并破解研究生培养难题的探索与实践。张平文强调,武汉大学发布了全国高校首个《数智教育白皮书》,构建了全链条的数智教育生态,并指出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最典型体现,是数智时代中最能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有力环节,要善于运用数智手段精准诊断,坚守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生命线。

吴江浩以《以数智赋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题,介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数智化、信息化全方位赋能教学、管理、评价与服务,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与体验,有效展望未来个性化、探究式的学习生态。
下午由杨树锋、杨宗凯、王战军和李大鹏分别围绕《AI for Education(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理念与培养范式思考)》《智能时代研究生育人模式的改革实践》《挑战与革新:数智时代研究生教育“蝶”变》《AI 赋能项目制实验教学:研究生创新能力跃升的培养新路径》作专家报告,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建欣主持。
本次大会会期两天,除主论坛外,11月7日还举行10场平行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数智技术与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合的多个维度进一步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本次大会为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搭建了高水平、多维度的交流平台,将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