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成功举办2024年度会议暨第八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二)
时间:2024年09月26日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研教委”)以“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于2024年9月20日在天津召开2024年度会议暨第八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论坛设置三个平行论坛,主题分别是分类发展和新型学科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和导学关系、博士生论坛。

平行论坛一聚焦分类发展和新型学科体系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社长周文辉研究员主持了以“分类发展”为主题的研讨,4位专家做专题报告。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罗英姿教授从工学结合的概念演变、实践类型与理念嬗变趋势出发,分析工学结合如何在知识建构、能力增值及人职匹配等方面助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成长。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顾建民教授从重塑压力、重塑动力、重塑合力、重塑推力四个方面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塑的背景与基础,提出重塑在目标和导向上要富有特色、更有质量。在路径与策略上,必须强化对接需求、产教融合,加强目标导向、精细管理。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包水梅教授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发现当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政策存在政策文本内在限制、目标群体支持不足、执行组织执行力不足、政策环境多重制约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以突破政策执行困境。厦门大学徐岚教授基于对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等地区和国家学位评价特征的比较研究,提出应确立学位授予标准的制定主体,构建三级学术质量与政策体系,规范论文与实践成果的标准及形式,确保学术成果多元性的质量监管等政策建议。

 

云南大学教育学院董云川教授主持了以“学科交叉与政产学研合作”为主题的研讨,4位专家做专题报告。天津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张立迁副研究员提出要构建新型学科体系,培养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以天津大学实践为案例,详细论述了新型学科体系的 “新”在新版学科目录、新兴学科交叉、新域学科布局和新质学科贡献中的体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赵世奎教授提出要深刻认识博士生教育在科技与产业变革格局中的功能定位,以“大教育观”构建教育、科技和产业深度融通的博士生教育治理体系,推动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胡莉芳教授回顾了美国交叉学科教育的发展历程,深入总结了美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战略规划与行动实践经验,提出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要立足战略规划和社会需求研判,加强政校企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强化组织建设和培养体系设计等建议。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海萍教授探讨了政府在政产学研合作中从“倡导者”到“浅层介入者”再到“有效介入者”的角色变化,提出政府应在价值理念上强化引领,在顶层设计上坚持分工合作,并注重协同创新,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马廷奇教授主持了以“工程教育与‘国优计划’”为主题的研讨,4位专家做专题报告。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均教授围绕哈工大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的成功实践,详细总结了学校在培养机制改革中的创新举措,并分享了在科学家型工程总师培养方面的探索经验。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王梅教授研究关注影响女性进入工程领域的因素,基于改进的模糊DEMATEL方法,识别出了兴趣爱好、就业期望、父母职业、激励措施、就业前景和社会态度六大关键因素,实证结果为相关教育政策和实际改革提供了启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函颖副教授分析了影响顶尖理工类大学硕士生从教意愿的背后原因,发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关键影响因素。她呼吁优化“国优计划”培养方案、加强宣传与推广、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李莞荷副教授通过国际比较分析,分享了芬兰、美国、法国等国家在教师培养中的先进经验,建议进一步优化政策宣传和实施机制,探索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促进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的高质量发展。

 

 

 

 

 

 

平行论坛(二)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导学关系,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组组长、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李健强教授主持了以“高质量发展1”为主题的研讨,4位专家做专题报告。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肖敏副研究员详细研究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治理的权力结构,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不同治理主体在决策中的权力互动关系,提出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激发学术共同体内生动力、构建透明机制、培育信任文化等一系列优化策略,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山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陈曾平教授在分析SORA团队的年轻化特点和实践经验后,建议我国高校应强化工学博士与工程博士的分类培养,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并优化博士生培养体系;他还强调了重塑学术评价体系的重要性,提倡重视科研工作的质量与创新性。东南大学耿有权教授在演讲中详尽阐释了高端教育社团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外实例,回顾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三十年的光辉历程;他还分享了对高质量教育活动影响的深入调研和思考,强调了高端教育社团在促进研究生教育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南京师范大学祝爱武教授深入探讨了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的改革,强调了从注重外部量化评估向建立生态文明评估体系的转变,倡导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目标,促进教育质量的内涵式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办秦进主任主持了以“高质量发展2”为主题的研讨,4位专家做专题报告。江苏大学钟勇为教授通过分析制度文本和问卷调查,揭示了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问题,提出了内部质量保障梗阻预警体系的构建方案,制定了针对性的预警指标和等级,以期优化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邓丽芳教授强调了研究生心理健康对于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研究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和挑战,结合大数据研究成果,她揭示了心理支持在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中的关键性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策略和建议,包括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导生关系、以及提升研究生自我管理与应对能力等。江南大学王文礼教授深入分析了路易斯维尔大学的PLAN项目,该项目通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模式,为研究生在专业、生活技能、学术和社交方面提供全面支持;认为中国研究生教育可以从PLAN项目培养专业认同感、生活技能如理财和时间管理,独立研究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等方面汲取经验,以帮助研究生克服求学过程中的问题。吉林大学任增元教授深入剖析了研究生教育在招生、培养及评估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意识形态风险点,建议应全专业覆盖“思想政治理论”科目考试,增设相关专业学位,并推广电子化阅卷以提高效率和公正性;建议在研究生复试中增加政治素养的分数权重,以提升其在选拔过程中的重要性,加强研究生教育的意识形态安全,确保教育质量和政治立场的坚定性。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张乐平研究员主持了以“导学关系”为主题的研讨,4位专家做专题报告。南京邮电大学张雪蓉教授深入探讨了研究生导师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和必备胜任力;认为导师的胜任力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显性胜任力如学术指导、因材施教能力;隐性胜任力包括导师的个人魅力、示范力和团队凝聚力等。扬州大学讲师侯琮探讨了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培养中的首要责任和角色,通过分析博士生导师的指导行为、师生互动模式等揭示了构建良性导学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强调导学关系对博士生学术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优化导学互动的策略,以促进博士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江南大学于书娟教授探讨了“国优计划”背景下导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实现路径,导师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团队组织不合理、合作机制不畅、团队合力难以发挥等。针对问题提出了几项实施策略,包括严格导师准入、明确角色分工和奖惩机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并依托教研项目打造育人共同体等。清华大学李锋亮教授深入探讨了导师支持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和实践能力的影响。基于2022年Nature全球研究生调查数据,他提出了导师支持对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显著作用,并指出心理健康在其中扮演的中介角色。导师的学术指导、职业建议、情感支持不仅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还通过改善心理健康状态间接显著促进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博士生论坛中,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黄海军副研究员主持了以“产教融合与交叉学科”为主题的研讨,4位博士生作专题报告。厦门大学郑雅倩基于湖南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工科学院的数据,得出了校企联合培经历通过学术志趣、提升学术行为投入的路径显著提升工科博士生创新能力的结论。天津大学常乔丽以丹麦工业博士项目的案例为切入点,介绍了其产学联合培养的培养理念、培养共识、培养模式,提出了构建独立培养体系、统一程序要求、加强共话场所建设、强化制度安排的我国工程博士产教融合培养的推进路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晓会介绍了交叉学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探讨了学科交叉自由探索抑或有组织建设的发展选择,通过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案例分析,提出了从高校层面和学科层面对学科交叉发展的多位审思建议。天津大学曹中汉基于界面治理理论的视角,从环境驱动、结构分析、界面生成、功能界定等4个方面介绍了交叉学科治理的构成要素,引出了包含价值耦合、制度创新、跨界共生、数智赋能的交叉学科治理的行动逻辑。

天津大学李永刚副教授主持了以“国优计划与导学关系”为主题的研讨,4位博士生作专题报告。南京大学袁媛基于“特质-因素”理论,从人格、兴趣、价值观和能力倾向等4个维度对“国优计划”理想人选进行了特质分析,提出了不同匹配类型下的因材施教的建议。浙江大学陈嘉诚通过对“国优计划”的招生政策文本和官方传媒报道进行文本分析,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高水平科学教师专业能力的结构体系,从学理上阐释了高水平科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维度、核心要素及其背后的理论与现实逻辑,为试点高校完善“国优计划”研究生遴选标准、考核要求以及培养方案等提供了理论参考。华中科技大学曹媛媛基于教育部长江经济带地区新工科教育研究基地对我国长江经济带地区高校全日制工科硕士生组织开展的“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调查”的数据,实证分析验证了导师支持对工科硕士生的工程创造力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情感支持、完善支持结构,平衡好学术支持和社会情感支持之间的关系的现实建议。南京大学周寅分析了导师支持的内涵和结构,探讨了导师在博士生科研发展的适应过渡、快速成长、独立自主3个阶段如何通过心理支持、条件支持、学术支持等对博士生提供支持。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杨院教授主持了以“卓越工程师”为主题的研讨,4位博士生作专题报告。清华大学马立超以三螺旋理论模型、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为基础,分析了科教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探讨了同济大学教学与产业相融合的案例,提出了发挥协同合力效应,构建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的实践建议。天津大学时玉坤从建构逻辑与验证逻辑相结合的视角切入,以研究生国家教学成果奖中有关高层次卓越工程师培育的获奖项目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法的探索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的验证,构建了高层次卓越工程师培育体系框架,提炼出了推动高层次卓越工程师培育取得预期成效的路径模式。中央民族大学李冰冰讨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中“实践不实”的现象,基于参与者视角,运用扎根理论从主体、内容、条件、策略等4个维度探讨了造成“实践不实”现象的诱因,并提出了树立系统观念、设立满足社会现实需求的工程实践训练、增加工程实践实训安排、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建议。天津大学李红春通过构建政府、高校和企业参与意愿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政府监督、企业参与、高校协同的政产教协同培养机制,求解不同情形下三方演化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并通过仿真分析研究影响政产教三方协同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策略选择的因素。

 

 

 

 

 

来  源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